内容简介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清华大学教授,实力派作家——格非 长篇先锋小说代表作 创作生涯中第二部长篇小说,革新与突破之作。 在先锋叙事中,回望二十世纪历史变革,探究边缘个体命运沉浮。 ▲堪比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与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相得益彰 在时间的长河里,无尽浪涛皆为恍然一瞬; 在迟暮的双眼中,一切悲欢已如薄雾朦胧。 一颗少年敏感的心,一双老人澄澈的眼睛,一段段娓娓道来的曲折人生…… ▲42个透明、潮湿的记忆片段,拼凑未曾感受过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 通过鲜活的面孔、零落的个体,还原时光各个角落未曾被关注的生活; 以边缘化的视角、疏离感的表述,让并不陌生的历史流淌出不同寻常的色彩。 ▲纯粹的江南质感,纯正的江南图景 我们,他们,在不绝阴雨中到来,在河面氤氲的水汽中离开…… 玻璃般纯净的笔触,书写无比真实的生活质感,营造微妙迷蒙的无尽意绪。 ———————————— 内容简介: 《边缘》(1993)是格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将先锋小说叙事锤炼得炉火纯青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我”在垂垂老矣之际对整个人生的回望为起点,借助无数重要的人生片段,拼凑出“我”跌宕起伏的经历——隔阂和孤独中的童年生活,残酷荒诞的青年生涯,返乡后卷入社会的滚滚洪流中……熟悉或陌生的身影在“我”的生命旅途中一一浮现,他们的故事将“我”裹挟其中,而“我”像是生活的旁观者,静静注视着他们的到来和离开。 小说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展现了“边缘人”的生活面貌和脆弱的命运。记忆中的42个片段,映照出二十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亦凝聚成一种悬浮于悲欢离合之上的澄澈与淡然。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他的叙事研究也曾丰富中国小说的美学肌理。他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着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这种话语风格所独具的准确和绚丽,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 ——2004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格非的每一部作品都很扎实,很难挑剔,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古典性,更具‘古典心’,这在《边缘》《敌人》中都有体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陈晓明 “我们小说家里面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就是格非,这两个小说家最让人骄傲。” ——作家 莫言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既有现代叙事艺术的繁复、精致,又承继了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尤其他作品中那些人性的迷思与暗语,已成当代文学重要的语言奇观。” ——作家 谢有顺 “他既把西方先锋文学叙事的巨大能量和可能性带进来,又带出《红楼梦》的叙事。格非身上是这样的一种汇集,中国的、西方的、读者的、作家的、学者的、教授的,所有这一切汇集到格非上面,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重性。” ——诗人 欧阳江河 “可以说,经过30年创作历程的洗礼,格非的创作依然有无限的生长可能。” ——诗人 翟永明 “我能感受到格非身上的智力水平,不仅仅是作为教授的智力水平、作为小说家的智力水平,而是几种东西的一个综合。这几种东西的综合产生的一个局面实际上就是当代的一个文化。” ——诗人 西川 “这位天生有个‘小说家身段’的人,凭着本能起舞,便已经舞姿蹁跹,风度迷人。这样的小说家,好像最能捕捉年轻而敏感的心灵,因为他的‘美’一目了然。” ——作家 弋舟 “研读格非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始终有着发自内心的冲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清华 “在当代中国,如何书写现实是困难的,这几乎是每一个作家的困境。格非的意义在于,在切近现实表达精神处境时,他在可能与可能之间寻找到了如何谈论现实和精神疑难的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