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吴钩,知名畅销书作家,宋史研究者,《作家文摘》2018年度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宋》等作品,反响良好,多次加印。其中《风雅宋》自2018年出版以来获奖颇丰,先后获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年度好书、《作家文摘》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年度学者案头书、CCTV2018年度好书等。
★2.吴钩认为,宋朝并非传统印象中的积贫积弱,而是近代文明之拂晓。这个朝代的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精神文明优越,而这一切有赖于宋朝先进、合理的政治制度的保障。
★3.《宋》《知宋》《风雅宋》三本书图文并茂,从古代文献及宋画中挖掘出宋朝先进、前卫的一面,兼具硬派知识和趣味性,但每本书的重点略有不同。《宋》是对宋朝的总纲式论述,强调“全”,从宋人的夜生活、美食、节假日乃至宋朝的城市化、社会的福利体系,几乎无所不包。《风雅宋》则聚焦宋人的日常生活,借助写实画作,展示宋人的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等风雅生活,极有情趣。《知宋》则强调繁华大宋背后的制度根源,以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25个宋朝政坛事件,通过分析事件中的人物立场、进程、结果,阐释了宋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极具可读性。而2020年出版的新书,该系列第四本——《宋仁宗:共治时代》,则从具体君主的角度,去挖掘宋朝何以取得如此成就,生动演绎繁华背后的具体由来。具体而言,该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明君——宋仁宗的一生,他统治的时代,无论是文化、科技、经济都堪称中国古典历史之最,是古典中国的黄金时期。
作者介绍:
吴钩 1975年生,现居广州。历史研究者,专栏作家。近年来致力于宋代生活史、社会史与政法史的研究,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已出版《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重新发现宋朝》(九州出版社,2014)、《生活在宋朝》(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等著作。
内容简介:
《宋仁宗》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还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对象?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着力刻画他作为皇帝要面临的重重考验。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国国策指导之下,宋仁宗以其对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温和包容的性格,与其治下宰辅大臣逐渐构筑出一套相对良性的王朝运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下,皇帝并不独揽大权,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们平定叛乱,开展改革,次第推出选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诸多举措。故而,在仁宗统治中后期,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而被冠名“嘉祐之治”,这段时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认为是治国之楷模。
从表面看,宋仁宗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皇帝,行事时总是处处受宰辅大臣掣肘。然而,也正是他的万事不自由,正是宰辅大臣的据理力争,才换来这个时代的空前繁荣。
《宋》
长久以来,提及宋朝,大多数人的印象仍是积贫积弱。然而海外汉学家却对这个“贫弱”的王朝不吝赞词。既然宋代武功远不及汉唐之盛,又缘何能够获得异邦学者的青睐?
在本书中,吴钩以“现代性”为线索,梳爬大量文献,辅以近百幅宋画,用丰富的历史细节复现宋朝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蹴鞠相扑、旅游踏春等日常生活,还是城建拆迁、消防环卫、福利体系等社会建设,抑或技术发展、货币流通、外贸内需强劲等经济表现,乃至于虚君实相、法治制度等政治运作,均反映出宋朝在生活、社会、经济、法政等的昌盛发达。下笔严谨,却不失生动,作者向我们解答宋朝为什么能够被称作“现代的拂晓时辰”。
《知宋》
尽管从军事和国土面积来看,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宋朝却*繁荣昌盛、极具人文精神。那么,宋朝何以如此辉煌?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宋朝拥有一套理性、完备的政治制度。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风雅宋》
本书稿是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一本趣味图书。作者从宋画这一新颖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宋朝“风雅”生活的若干侧面,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的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宋朝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书稿分为六辑,第一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与雅趣;第三辑描述宋朝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朝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辑侧重于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朝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在史料运用方便,作者通过检索数百幅宋画,还原了宋朝人物的生活景象,同时还以少量宋朝壁画、砖刻、出土文物、文书实物作为补充,以及少数唐画、明画、清画作为参照,以做到相互映证、比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