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塞纳河畔的一把椅子:法兰西四百年》
作家阿明·马洛夫当选为第29号坐席的主人后,追溯自1634年建院以来的18位前任院士的人生奇遇,让读者在院士“向导”的引领下,身历其境般游览法国 四百年的壮阔历史:这把椅子上曾经坐过路易十五时代的首席大臣、被判过两次死刑的历史学家、敢于把耶稣称为“人”的宗教学家,而大文豪高乃依、莫里哀、雨果等却与之无缘……从封建王朝的繁盛与颓败、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萌生、大革命风暴的洗礼、政体的“轮回”反复与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把椅子面向塞纳河,背负着温暖厚重的记忆,见证了辉煌而又沧桑的法兰西四百年历史。
《成为公民:法国普选史》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这一原则在法国的确立,经历了怎样漫长曲折而有趣的过程?
登上法国知识界塔顶的政治思想史学家罗桑瓦龙,揭示法国实现普选的全过程。
多重历史重叠在一起,每一种历史都有其特有的时间性。虽然普选的思想史有可能已经结束,但民主的思想史则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最初的探索阶段。如果说法国人在1789年创造了平等,那么他们随后更多建立的是近代民主的病理学与问题一览表,而不是疗治一览表。
这正是法兰西民主提出的一种奇特的普遍主义:它体现的远非一种模式,而更多的是政治现代性焦虑的汇编。
《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法国知识分子》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 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均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19世纪末的法国毫无疑问地成了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作者简介
阿明·马洛夫(Amin Maalouf)
法国知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949年生于黎巴嫩,1976年迁居巴黎。精通多国语言,曾周游六十余国,是阿拉伯及中东世界的专家。1983年出版首部文集《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随后陆续出版小说《非洲人莱昂的旅程》《撒马尔罕》《迷失的人》等。1993年,以《塔尼奥斯的岩石》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2010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广受世界各国读者青睐。
2011年,阿明·马洛夫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继承前任院士列维―斯特劳斯的第二十九号坐席,是法兰西学院成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黎巴嫩人。
皮埃尔·罗桑瓦龙,法国政治思想史学家,以研究近现代法国政治思想史著称。先后执教于巴黎第九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被委以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政治学博士点负责人等重任。2001年,罗桑瓦龙入选法兰西公学院,执掌近现代政治史的教席。
他撰写的主要著作有:《无法寻找的人民——法国民主代表制史》《未完成的民主——法国人民主权史》《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反民主:不信任的时代的政治》《民主的正当性:公正、自反性、相近性》《平等社会》《隐藏者的议会》《好政府》等。
米歇尔·维诺克(Michel Winock),法国史学名家,长期担任巴黎政治学院历史学教授,现已荣退。维诺克专攻法兰西共和国历史和知识分子研究,曾在法国第二大日报《世界报》中担任记者,著作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屡次斩获大奖,《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获美第奇奖,《自由的声音》获法兰西学院罗兰·儒弗内尔奖,《法国与犹太人》获蒙田奖,《斯塔尔夫人》获龚古尔传记奖。此外,他还创办了法国知名报刊《历史》,至今也仍常就时事发表言论,是法国知识界不容忽视的声音。
评论0